2021 年 7 月 27 日晚,东京奥运会体操女团决赛现场,当芦玉菲从高低杠上重重摔落的瞬间,全世界的目光都凝固了。这个 21 岁的河南姑娘迅速起身,第一句话却是带着哭腔的倔强:“我还能再翻吗?” 这一幕让无数观众泪如雨下,# 芦玉菲掉杠 #的话题瞬间登上热搜,阅读量高达 6.9 亿次。没有人知道,这句简单的询问背后,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伤痛与坚持。
一、摔落的瞬间:破防全网的奥运名场面
在高低杠项目中,芦玉菲的动作原本行云流水,却在腾跃时因节奏失误脱手,整个人平摔在垫子上。解说员的惊呼、观众的屏息、母亲吴喜凤掩面而泣的画面交织在一起,成为那个夏夜最令人揪心的记忆。然而,这个倔强的姑娘没有丝毫犹豫,爬起来的第一反应不是检查伤势,而是望向裁判,用带着哭腔的声音询问:“我可以再翻吗?”
这一声询问,问出了竞技体育最动人的灵魂。在女团决赛这样的关键场合,失误意味着可能葬送整个团队的奖牌希望,但芦玉菲没有被恐惧击垮。她迅速调整状态,在后续的自由体操中高质量完成动作,拿到 13.166 分。正如南方 + 客户端的评论:“失误不掩拼搏之光,中国小姑娘用坚韧诠释了体育精神的真谛。”
二、17 年等待:伤病缠身的逐梦之路
很少有人知道,站在奥运赛场上的芦玉菲,早已是满身伤病的 “老将”。她右膝双侧半月板损伤、坐骨伤、双侧脚踝骨折,腰上还有未痊愈的骨折旧伤。这些伤病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—— 从 2015 年青运会开始,她就被伤病困扰了整整 6 年。但为了心中的奥运梦,她选择保守治疗,带着疼痛坚持训练。
开云“菲菲确实不容易,等这一天等了 17 年。” 母亲吴喜凤的哽咽道尽了女儿的辛酸。4 岁开始练体操的芦玉菲,13 岁崭露头角,却因伤病错过了里约奥运会。2021 年全国体操锦标赛,她以全能第一的成绩强势回归,终于拿到东京奥运会的入场券。这一路,她经历了无数次跌倒与爬起,正如她在微博简介中写的:“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。”
三、体育精神的觉醒:从金牌崇拜到人性共鸣
芦玉菲的故事之所以触动人心,在于它折射出中国体育观的深刻转变。曾经,我们习惯用金牌衡量运动员的价值,但这一次,网友们刷屏的是 “平安归来就好”“你已经是冠军”。这种共情的背后,是对运动员作为 “人” 的尊重 —— 他们不是奖牌机器,而是有血有肉、会疼痛会流泪的个体。
在女子个人全能决赛中,芦玉菲再次掉杠。场下的母亲把头埋进攥紧的双拳,泪水止不住地流淌。但观众席没有指责,只有掌声与鼓励。这种转变,正如荆楚网的评论:“失误过后触底反弹,涅槃重生的含金量比金牌更高。”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胜负,而是看见运动员为梦想付出的一切,体育才真正回归了它的本质。
四、破茧成蝶:伤痛铸就的生命韧性
8 月 1 日晚,芦玉菲带着满身伤痛再次站上高低杠决赛场。这一次,她完美完成整套动作,以 14.400 分获得第四名。尽管没有站上领奖台,但她的眼神中多了一份历经沧桑后的从容。正如凤凰网的专访标题:“被体操选中的女孩”—— 这个 “选中”,意味着天赋,更意味着无数次与伤病的较量、与自我的对话。
如今的芦玉菲,依然在为下一个目标奋斗。她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英雄主义,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。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,不妨想想那个在奥运赛场上摔落后依然倔强询问 “我还能再翻吗” 的姑娘 —— 只要不放弃,就永远有重新出发的勇气。

结语:致所有在逆境中奔跑的人
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,芦玉菲用一句 “我还能再翻吗” 让世界记住了中国姑娘的坚韧。而在赛场之外,她的故事更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。那些在深夜痛哭的时刻、那些被现实打倒的瞬间,都可能成为我们破茧成蝶的契机。正如她的教练崔成玉所说:“信念坚定,一直在坚持。” 这,或许就是体育精神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—— 在困境中依然相信,明天会更好。